ARC'TERYX以 “No Wasted Days”為主軸,開啟全球Campaign,鼓勵大家走入戶外,嘗試新的挑戰、學習新的事物…
始祖鳥台灣延伸此概念,邀請戶外人士,提出自己「享受山林的方式」,讓大家可以學習借鏡,找到自己走入戶外的一個契機。
享受山林的方式 ft.崔祖錫
看山、認山、平地看山
文字/圖片|@崔祖錫的山岳探險
山岳探險與旅遊攝影作家
常年登山,已經成為了工作甚至有時候還有些負擔。
但喜歡山林的原因多年依然不變,
而山之包羅萬象,能帶給我的樂趣和啟發卻永不止歇,千變萬化。
眾多享受與體驗山林的方式,有些淺白,有時深刻,
我緊緊羅列以下數種,與一樣愛山的朋友們共享其中意趣。
之一 《看山》
欣賞原始大自然壯闊之美,本來就是引發我最初投入登山的原因。
而壯闊的大自然中,又以或雄偉或柔美,或是其他千萬面貌的山岳最吸引我的目光。
有的山如威嚴戰士、有如雄獅佇立、有的如一擎指天、有的滿山蒼翠、也有柔媚溫宛如少女…。
各式各樣的山容,都是大地力量百上千萬年創作的傑作,常常讓我佇立於其前,凝望良久,以致忘了時間的過去。
靜靜的看山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然後漸漸的,我發現同一座山在不同方向、不同高度、不同距離,有著不同的面貌樣態。
山是立體的造物,真要了解一座山的樣貌,的確要四面八方都能全面掌握。
例如台灣高山一奇的奇萊北峰,無論是從南稜望去的標準山容、從合歡山方向望去的險峻西壁、或從中橫公路南望的百米崩崖,都讓人心驚於其險峻山容,十足霸者氣息。
然而有一天當你重裝辛苦地登上它,又朝東邁向奇萊東稜更艱辛的旅程後。
一不經意的回望,這個「高山一奇」卻變成山型圓潤,滿山箭竹草原,充滿柔美曲線的饅頭山頭,幾乎忘了它原是令人望之生畏的險峻霸主。
奇萊北峰南面標準山容
奇萊北峰西北面北合歡山望去:巉巖削俏
奇萊北峰北壁崩崖一洩千里
奇萊東稜磐石草原回望成為饅頭草原山頭的奇萊北
同樣的例子,如對中央尖山大的印象,都是大家熟悉南北往去如金字塔般三角形尖頂的山容,卻常忽略東西方向如雪山望去,其實它變成「圓頭」的山峰的事實。
特別是在較少人親臨的東稜上,圓頂山形加東面那片草原,能體會它完全不同氣質的中央尖(但獨立大山氣勢依舊)。
給人印象如向金字塔的南台首嶽關山,也是從東西望去,竟變成平緩起伏的雍容大山;
此外橫亙如屏的小劍山、屏風山或丹大山,從特定的角度看,便成了十足時的尖峰或是擎天之柱…凡此種種無法盡數。
可以說幾乎在每一座山,從不同方向高度和遠近望去,都有不同的樣貌與氣質。
我最初登山時熱衷的這種山形探索的驚喜與趣味,也在這個過程中,對每座山的認識,從平面轉而「3D」立體化。
中央尖山標準金塔山容(從南稜望死亡稜線)
中央尖山東面山容
關山標準金字塔山容(左後)
關山從東西方向望去變成平緩圓頭大山
之二 《認山》
隨著對每座山岳不同方向遠近的形貌的認識與熟悉,在那個遙遠沒有認山頭軟體的時代,每當站上百岳高巔,或到了擁有廣闊視野的地方,就會變成隊友們免費的「認山頭APP」。
可以的話就360度為大家一一細數所見的山頭。
長久下來,對山岳樣貌的熟悉也越來越深,從高山百岳,擴展到遠望青綠一片中各自昂揚的中級山,甚至最後到那些數量極多、很多平緩難具特色的郊山。
玉山主峰點名群峰
南湖北山草原點名聖稜線
要擁有這種有人戲稱「人體GPS」的技能,除了上面講的腦中建立了各種山頭不同方向的山形外貌 (甚至花色!?) 資料庫外,
還要熟悉山岳地理的空間分布,如稜脈走向,各山相對高度的概念。
有這種整體概念,就能更輕易掌握山列排列順序或規則,非常有利輔助來認識台灣山岳。再來還要培養絕對優異的空間與距離感;
也就是說,認山頭到後來,當你看見一道山稜,就可以從山上森林的大小比例、山形波折的頻度、在不同天候或日光狀況下的顏色濃淡等訊息,推測出這到底是高山、中級山或是郊山,或是知道它大概是多遠的山。
雖然以上能力,在現今「認山頭APP」的實用工具下,顯得不那麼有用和必要了。
但這種對山岳形貌與地理狀況的深刻熟悉,以及我從探索和辨識過程中所獲得的樂趣與喜悅,卻是無可比擬的。
事實上,這些「認山頭APP」反而更增加我對認山的樂趣,常可以更幫我更能探索眼前和看不見空間的那些地形地貌的各種秘境與驚喜。
有了認山頭APP世界不熟的地區都可以指認山頭,反而增加我這種人的認山樂趣
之三《平地看山》
認山頭的能力和趣味發展到最後,發現在都市、風景區、田野,甚字自己家裏或工作的地方,
也能望見那些原以為遙遠,原可能要耗費多天攀爬,現在卻直接映入你眼簾的高山或中級山,我稱之為「平地看高山」。
將這種看山的樂趣延伸到了平地和平日生活之中,輔之以現在最好用的認山頭APP,
甚至可以拓展至全世界。而探索過程中發現的故事與樂趣,又更加深宏大了的自己的視野。
絕壁晨光:富源水田看阿屘那來山~平地看高山的經典場景。
台中都會公園看玉山、中央山脈群峰。
舉例來說,在一百六十多年前,美國人在台南安平外海望見高聳挺拔的玉山主峰,雖然沒去過,但他們仍讚嘆地將之命名為「摩里遜山」
(這件事雖然有可能是誤傳,但摩里遜山西方之名可以確認是一定是從平地命名,因為那時候西方人很難進入玉山地區)。
日據時代,對台灣山岳了解更深了,不但常見各種探討山頭展望的論述,更在出版品中仔細描繪並指認出那些遙遠美麗的山岳。
即便在兩三百多年前,唐山渡海來台的老祖宗們,也識得玉山、關山、雪山與大霸尖山,在許多地方誌或詩文中,生動且寫實紀錄下類似今日所見的各種場景。
四草大橋看玉山主北南峰、關山、南一南二段群峰。想像十九世紀中葉西方人在安平港看台灣高山的場景。
在日本,這一類興味研究的題材稱之為「山岳展望」;
而無論從平地看高山,從高山看大地,都有說不完的學問、拍不完的照片,也可以從中探索許多台灣往事甚至不為人知的歷史典故。
這是一種認識家園、了解土地的方式,因為認識山岳,我們與險峻的群巒不再遙遠,而與他們緊緊結合起來。
所以相識未必要相逢,在平地上,哪裡可看玉山、哪裡可看到聖稜線及台灣其他高山,甚至是你耗盡力氣,披荊斬棘畫了好多天才攀登上的最荒野中級山?
現在天氣晴朗,我就坐在住處客廳,遙望在插天山連峰西側的雪山與大壩,
今年會不會看到雪山圈谷的積雪? 每每到了中南部,我都會以能否看到玉山或中央山脈諸峰來評判空氣品質。
到了東部,更是可以平地看高山的天堂,有更多機會在較近距離、順光觀賞高山平地望去的樣貌,而拍攝的多張至今仍難忘的攝影作品甚至出版。
上兩圖:在新北住處窗台看冬日雪山積雪與夏日的大霸西北岩壁。
上兩圖:海上蘇花:海上看台灣東部壯麗的中級山與高山令人震撼
「從看山、認山、再到平地看山,這種和大地與山岳精神上深度結合的樂趣和享受,也許會繼續陪我很久很久。」
~No Wasted Days~ 現在就跟著始祖鳥一起走入戶外,嘗試新事物、挑戰自我~
-
更多No Wasted Days始祖鳥運動員的故事>點此閱讀